2024/02/23
“2023年的上线工作圆满完成,3月到12月,共发布21个版本,我们真挺厉害的。”临近跨年,D老师用这样一条朋友圈对自己的2023做出总结。
最开始,笔者一直认为称呼她为“D老师”是同事们对她专业性的认可,但在她周围同事的描述中,她真的很像一位老师。对工作一丝不苟、讲话时气场全开,在团队中D老师有种格外让人安心的信服力。
对于这样的评价,D老师自己表现得倒是十分吃惊。
“啊?大家这样说么?哈哈哈!”
“我是给大家留下了这样的影响么?”
“我以为我是给人留下印象不深的类型呢!”
......
也许D老师习惯低调,但她的故事十分精彩。
初见D老师的人一定会对她有错误判断,毕竟从外貌看,她是那种把身边一切东西都贴满“HELLO KITTY”都不会有违和感的女孩子。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姑娘,在内外重重压力下,掌舵并全面优化打造出了公司明星产品“FORadar-互联网资产攻击面管理平台”。在她直属领导的讲述中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最开始她几乎需要说服参与这件事的每一个人相信自己,以一己之力扛住了产品方向的大旗”。
D老师是网络安全专业科班出身,在她读大学那年网络安全专业还属于高教系统内的非主流学科,课程设计相对宽泛,理论多而实践少。因此,D老师毕业后就在迫切寻找能够验证自身实力的机会,直到来到华顺信安后,她惊喜的发现,机会来了!
以产品经理的身份入职公司后,D老师接手了公司“互联网资产攻击面管理”产品(当时已定名FORadar)。如果把一条产品线比喻成一艘远洋的船,那产品经理的角色就相当于是舵手,负责掌握航向、操作船体,同时也要和大副、二副、轮机长等等人员建立默契的配合。
在D老师的回忆里,初进公司就有这样的机会让她非常兴奋,完全是一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架势。然而在那个时间点,整个安全圈对攻击面管理的认知还处于理解概念的初级阶段,公司的产品也还比较基础,甚至与其说是产品,不如说是工具,并且这件工具还是大家用不起来、潜力与发展方向完全未知的那种。
在经历了一小段时间的高强度深入学习与对产品的“剖析”后,D老师得出了一个结论“聚焦攻击面管理的FORadar能为客户提供巨大价值”。
当我们和D老师回忆这段过程时,她讲的很粗略,并且总是时不时插入一句“我就是按部就班的做了我的工作”。但通过多视角还原这段故事时,我们就能感受到D老师当时的处境并不算乐观。
在对过往产品资料与公司技术能力进行了缜密分析后,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在D老师的脑子里逐步清晰起来,那就是“打造这条赛道上的第一款自动化产品”。
试想,如果能让用户彻底告别复杂的交互,而是通过鼠标点选完成攻击面的自动化梳理,那么在客户面对新品类产品时的接受程度与学习成本上,就势必拥有了巨大优势。
现在,富有诗意的远方已经明确,但眼下D老师还是先要解决产品的基础使用问题。
当整个部门还在讨论新人是个可爱的萌妹子时,这位萌妹子就要带来一些专业震撼了。功能需求、反馈问题、工作排期、沟通日期等安排被以一种极为严谨的方式呈现出来,几乎是一起工作的第一周大家就感受到了这位萌妹子的巨大能量。而在和售后部门同事的沟通中,D老师会反复确认核实大家使用中遇到的问题,“能再讲一下当时的情况么?”“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你的需求”“如果调整这里,你们觉得会节省多少时间?”......
很多对接的同事都认为,她的那种气场非常像一个极负责任的老师。
随着产品问题被一个一个的解决,D老师也开始着手自己的“大计划”了,她准备了大量的产品设计思路和当前竞品的分析材料用于阐述自己的方向判断,一场部门内部激烈的讨论过后,几乎所有同事都坚持认为自动化是当前产品逻辑无法实现的。
“因为那还是FORadar的早期,大家对产品的期待还是主要集中在工具功能层面上,能用、能解决一些运维问题就可以了。”D老师在采访中谈到,但设身处地的想,当时的她肯定不会太好受。如果说同事们的异议尚且可以用“我提议,我担责”的方法来团结大家,那即将到来的压力,就没那么容易化解了。
在一次向公司高层汇报工作的过程中,D老师拿出了自己的产品设计构想方案,如果能获得来自高层的支持,那么自上而下的推动就会容易很多,但事与愿违,说服失败了。
在讲解之后,公司高层认为D老师的想法过于理想化,步子迈得太大,现在应该着眼于让安服的同事们先能用起来再想其他的,并且给出了一个极为朴素但又非常致命的评价“咱们做出来的东西,现在自己都不用,还怎么能指望客户认可”。
现在D老师真的有一万种理由放弃自己的计划了,甚至继续下去还有“和领导对着干”的嫌疑。熟悉我们的读者肯定猜到了,D老师真的就“对着干了”。
在D老师看来,FORadar的不被看好只是暂时的,也许只是因为此前没有人好好梳理过用户需求和产品逻辑,才导致出现的各种产品问题让大家的第一印象不佳、预期不高,但是并不代表FORadar不能为用户提供价值。
按照她的思路,首先是客户对攻击面管理的需求被论证客观存在,这不存在误判;其次一起战斗的小伙伴们也许暂时缺乏信心,但没人不想把FORadar做成一款好产品,因此团队不会出现畏难情绪;最后领导的担忧,只需要拿出成果,证明客户对产品的认可,便可以打消。
看似四面楚歌的种种问题,在D老师看来其实均有解法。
随后的故事就接上了文章开头D老师的朋友圈,高强度的工作与21个版本迭代。
在D老师与团队成员们的高强度“锻造”下,FORadar这款低预期产品彻底完成了蜕变,此前使用中的各种“卡手”问题被一一排除,竞品通常只能通过域名和IP段来发现资产时,FORadar增加了icon,关键词、证书等多个维度,帮助用户发现仿冒资产规避风险等等。当然还有D老师一直主张的自动化。在D老师的直属领导看来,这种自动化不仅仅是操作由功能性的输入变成了流程化的点选,更大的价值在于整体的产品设计方向层面,由技术功能主导转变成了业务场景主导,更加直接的描述就是在产品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客户至上”。
不到一年时间,客户对FORadar的评价迎来了逆转,在多个项目的PK,FORadar都凭借功能扎实、上手简易、逻辑清晰等优势胜出,为公司赢来诸多订单。这其中也少不了D老师对各方的“谆谆教诲”。
D老师的直属领导谈到:“她很懂竞品,但她从来不会对任何人讲‘我的好,他的不好’这样没营养的话,或者就干巴巴的列出一些对比数据。出于为用户提供价值的考虑,她会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给对方一个标准,告诉用户什么是最佳路径,什么才是产品价值,然后通过真实的测试结果赢得对方的信任。”
在多次深入一线的交流会中,D老师的这套逻辑深深地触动了客户。不止一位客户对D老师的培训讲解表示认可,尤其是针对专业性较强的客户,这一优势更为明显。
在3季度的一次金融行业项目竞标中,面对多个网安行业头部企业竞争者,大家潜意识都认为中标希望渺茫。但D老师却在会上直言胜率很高,她把产品内在逻辑以及各家优势做了分析,并判断本次客户的核心需求与FORadar匹配度很高,即便竞争企业拥有规模等优势,但从提供价值角度上看,我们的优势非常明显。在与客户进行多次交流后,D老师和团队成员们明确了“发现更多风险点,提供尽可能详细的解决方案”的策略。
“想要拿下项目,就要知道用户真正的需求与痛点,这是最基本的逻辑。一开始大家一定会聊得很宽泛,结论通常就是什么都需要而且什么都重要...但此时我们一定不能只简单的记录,要继续从这里往下顺,去引导和聆听用户需求、去分析客户场景,最终产出的也许是资产、也许是风险、也许是别的什么,总之更深层次的需求与痛点需要我们去发掘。”D老师谈到。
最终的结果印证了D老师的判断是对的,华顺信安在一众候选者中脱颖而出。服务后期,客户特意向D老师及其所在团队发送感谢信,以表示对其专业性的认可与继续合作的期待。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几乎所有不看好的声音都随着时间消散了,FORadar团队也在这个过程中迸发出了昂扬斗志。
在采访中,D老师对这些转变非常有感触,她谈到:“从现在看,那些坚持确实有些大胆,但有两个因素在我看来非常重要。一个是团队小伙伴们的支持,大家想把产品做好的心是非常坚毅的。第二点是公司的环境,最典型的就是说哪怕是领导不认为你对,你也可以用结果来证明自己,在这样的环境里每个人都是有很大发挥空间的。”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比起讲故事,D老师更愿意讲产品、讲项目,并且一旦涉及到这部分内容,她严肃、自信、不容置疑的气场便会开启。
很多同事评价D老师“女中豪杰”“靠谱担当”......在笔者看来,在社会舆论高唱“选择大于努力”的今天,还能够在多方压力的被动处境中拒绝和光同尘,并最终用成绩来证明了自己,无需总结,这个故事本身就是D老师身上最闪光的点。
经此一役,D老师所在的团队士气已经被彻底激发了出来,这支充满自信与斗志的团队将在此后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的成绩。